-
蔡英文正式發動“思想戰爭”,別再對她抱有幻想
少了連任壓力,她沒有理由不迴應被她撩好撩滿的817萬選民,更不可能不迴應“互撩共好”的美國。既然美國特朗普政府挺綠,港台連線又吹起了思想戰爭的號角,“牙牙學語”就是未來國民黨的表徵,不會有別的可能。[全文]
-
蓬佩奧此時對台灣出手,也是算準了時機
從口罩到國會暴亂,乃至於其他國內重大事件,蓬佩奧都非常低調,小心翼翼地迴避任何可能惹惱福音派信徒的言行。比起那些在國會事件後離職的,或譴責川粉的共和黨人,或被特朗普痛責缺乏勇氣的彭斯,蓬佩奧相對不沾鍋,明哲保身,圖的自然是2024年。[全文]
-
福山説西方不一定輸……那中國要贏了?
若西方持續欠缺對中國的瞭解,只想民主取暖,那麼這場鬥爭是贏不了的。“修昔底德陷阱”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,與一種陳舊的歷史敍事,除非能擺脱這個思想窠臼,否則西方會輸很慘。[全文]
-
2020年美國折騰了這麼多事,我們來盤一盤
2020年關鍵字只有三個:新冠疫情、特朗普、中國。貿易戰、科技戰、輿論戰、瘟疫戰,在各大重要戰場,作為攻擊方,美國不是輸了就是沒贏,加總起來就是挫敗。[全文]
-
世界最大自貿區沒有台灣,蔡英文為何如此不思“近取”?
對中國大陸而言,會感到頭痛的可能不是“美國重返TPP”,而是“美國重返TPP的鑼鼓聲”,在鑼鼓喧囂的噪音裏,會隱約聽見來自日本、澳大利亞、台灣、韓國、英國的殺伐聲,卻未見實實在在的刀劍槍炮,吵雜卻不致命。[全文]
-
錯押特朗普,看民進黨怎麼給自己找面子
蔡英文以推特祝賀拜登當選,並巧妙揭露自己今年初當選時,拜登也曾推特祝賀,以此顯示民進黨與拜登也很親近,與民主黨的交流也很密切。殊不知,“推特祝賀”有如“祝賀花籃”,行禮如儀而已,哪能稱“熟”?[全文]
-
美國內亂,與被鎖定的港台“特粉”
美國總統的選戰已經“延燒”到了港台地區。知名的美國媒體,如《紐約時報》與《華盛頓郵報》等,都抨擊了親特朗普的中文媒體發佈不實消息,而民主黨也對蔡英文當局“押寶”共和黨感到不滿。這些情況反映了美國國內的尖鋭矛盾。無論選舉誰贏,內亂都可能發生。[全文]
-
兩岸“準戰爭狀態”,誰説了算?
在美國大選落幕以前,北京會避免把話説死,將事做絕,因為若不給自己迴旋的空間,會降低應變能力。台海現在到底是不是準戰爭狀態,説得悲哀一點,是美國選民在決定。説得更悲哀一點,是佛州、賓州、北卡州的選民在決定。[全文]
-
台當局要明白,沒有捍衞某條線的意志和實力,就沒有那條線
無論用什麼角度看“中國台灣”,這四個字在美國眼裏是分不開的,“台灣”在美國大選中毫無意義,“中國台灣”才有意義。大陸發出“沒有海峽中線”的信號,用意之一恐怕是嚇阻美國在“十月驚奇”的選項中勾選“台海衝突”。而美國基本沒有迴應,可見其仍不敢輕舉妄動。[全文]
-
哎呦,是美豬啊!
同一個政黨,昨天説X是劇毒,今天説X還好不算毒,説辭是“時空轉變”;遭批昨非今是,反板起臉來教訓人民“別拿清朝劍,斬明朝官”。活生生的“贏者全拿”劇。[全文]
-
淘寶台灣掏空台灣?想買東西早就去大陸淘寶了
大陸讀者要了解,“反中”歸“反中”,蔡英文的執政方針也是“維穩”,儘量避免驚擾大眾的動作,美國現在瘋瘋癲癲,蔡恐怕心裏也是七上八下,因為她並沒什麼宏圖想實現,只想守住島主之位。[全文]
-
美衞生部長“訪台”會不會賭太小?起碼也得國防部長吧?
在太平洋的這一端,連販夫走卒都知道,無論是輿論叫囂,碾壓中企及軍事挑釁,皆為美國執政當局為選舉而虛張聲勢的一環,意在刺激中國還擊,好轉移國內不利於己焦點。至於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選民是否有此認知,就難説了。[全文]
-
美企客户推動台企融入“紅色供應鏈”,真是喜感十足
美國政府高唱“新十字軍東征”,台當局也跟着唱和“新中國崩潰論”,但問題是美企卻在深化中國經營,重點台企也在融入“紅色供應鏈”。看着這些,我都氣笑了。在台灣,常有論者強調“事實獨立”,但在經濟上走的卻是“事實統一”,這種明顯悖論,經常會被大量政治嘴炮掩蓋。[全文]
-
“大寫的尷尬”該給蔡英文,而不是默克爾
因默克爾政府提倡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,不對中國進行激烈的批評,德媒用“大寫的尷尬”進行諷刺。但實際上,這種“逆風而行”的勇氣和理智才是應有的執政高度。反觀蔡英文政府,雖然選前滿口支持香港,卻在選後對如何支持語焉不詳,她才應該覺得尷尬。[全文]
-
對號入座,綠營急催“台版國安法”出台?
陸委會這次歪樓帶節奏,雖是服務於美國宣傳戰“英翻中”的例行性工作,但也內含了“台獨”自己的惴惴不安;因為不安,所以不自覺地在台港命運上催化了脣亡齒寒的感受,反似在催促“台版國安法”出台,好證實“今日香港,明日台灣”。[全文]
-
I can’t breathe!美國社會何以“囤憤”至此?
被觸動的人心,並不僅止於深受種族主義壓抑的族羣,在疫情中感到沮喪的人,在特朗普政府治下累積憤怒的人,早對警方執法態度不滿的人,痛恨美國槍枝氾濫卻無力改變的人,失去工作卻沒有積蓄的中下階層等等。[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