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國吃着“統一紅利”,歐洲的“分裂紅利”是否到頭了?
統一和分裂制度都有其長處和短處,在某些歷史階段,其中部分優劣可能尤為明顯。現在中國的大一統是否又到了“收割紅利”的歷史節點?在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條件,使分裂制度重新獲得優勢?在全球化全面鋪開的條件下,分裂的弊端、統一的優勢是否都被放大?[全文]
-
凡爾賽最值得炫的“富”,“凡爾賽文學”可學不來
“凡爾賽文學”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現自己的奢華生活,但當年貴族們在凡爾賽宮裏的享受是要付出“代價”的。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也不只是搞“權力的遊戲”,還鼓勵了科學文化的發展.[全文]
-
留學就是不愛國?能否將所學所識回饋國家才是關鍵
一個來法探親的美國華人和筆者嘆氣,他已經完全不能和他的兒子就中國主題做任何交流了,因為他兒子一開口就是“專制獨裁”。偶爾討論移民到美國的貪官,他兒子居然表示,人家和“黑暗的”中國做鬥爭,還能賺一筆錢來美國享受民主自由,簡直就是好萊塢式的英雄大片兒啊。[全文]
-
中國人的餐桌禮儀,有個“技術性”問題
西方家庭裏,當然一般也要分享同一道菜,但都會在一開始,就用公勺公叉把足夠的菜量撥到自己的餐盤中。西餐習慣使用餐盤,面積較大,也為一次盛放足夠的菜餚提供了方便。中餐就不同了。[全文]
-
“延誤險騙保”怎麼會有這麼多“同情者”?
保險公司根據正常的延誤率來計算保險收費和理賠額,李某人為地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賠償支出,照此下去,為平衡公司的收益,保險公司勢必要提高險種收費,而這些多收的錢,是要由以後的投保人(也可能包括眼下這些為李某辯護的網民)共同承擔的。[全文]
-
華人蔘政不如猶太裔,不能忽略這三點
中國人和猶太人經常被拿來做比較,從智商到經商,從讀書到政壇,林林總總的觀點不少,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往往會忽略以下三點:首先,在約1900年的漫長時光裏,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家,他們只能是流落異鄉的寄居客。而中國人從未失家。[全文]
-
法國罷工不消停,長遠來看解套只有一條路
經濟發展需要推動力,拋開政治因素,要麼是基礎建設帶動的投資推動了經濟發展,要麼是新資源新技術的開發創新引發的經濟繁榮。但時至今日,這兩個推動因素在歐洲本土使不上勁兒了。美國不允許中國取代它成為世界第一,但歐洲沒有這個顧慮。[全文]
-
為何漢學家理解中國都這麼難
前幾天,筆者參加了一場關於中國文化的報告會,主講是一位法國漢學家。他為中國文化在西方的發展貢獻良多,很多看法也很獨到。但是關於“中國沒有騎士”和“不重商”這兩個問題,筆者覺得他給出的答案並不靠譜。[全文]
-
“中國式審美”怎麼了
有人對比了大陸金雞百花獎海報和台灣金馬獎海報,大意就是大陸的海報審美格調是如何低下,台灣海報是多麼韻味悠長。但廣告不是藝術品,最合適的廣告往往不是最美的。而且,為什麼動輒要冠以“中國式”的標籤呢?[全文]
-
外媒控制渠道肆意歪曲,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出去?
筆者曾看過一個法國記者採訪三峽工程的紀錄片,其中一段拍到了三峽移民。畫面裏記者問幾個村民:“你們高興離開村子嗎?”由於原始錄音沒有完全消掉,筆者聽到村民們回答:“高興啊”,但是翻譯法語卻是“我們沒有選擇。”[全文]
-
國民黨捲土重來,讓我想起當年那些台灣同學
筆者自己在大學唸書的時候,晚上睡覺時宿舍一關燈就開“懇談會”,天南地北,國內國外,七嘴八舌。儘管都是女生,亂侃海灣戰爭也毫不含糊。但是台灣學生好像只關心電影、明星、時尚、大學的活動,偶爾聽筆者講和台灣有關的歷史、國際事件,都紛紛表示聞所未聞。[全文]
-
勸酒、夾菜:當年中法商業會談的那些趣事
筆者跟她説,這盤羊蠍很好,不用翻了。她回答:“有些調料不夠均勻,我把它翻個個兒,就勻了。”然後筆者建議,請服務員再拿一個大勺來,她立刻順溜地回答:“我沒有傳染病,你不用怕。”噎得筆者哭笑不得。後來她乾脆探過身來,直接就把羊肉放進了法方的碟子。[全文]
-
法國會考和中國高考,誰“沒有思想”
每年高考一完,網上就會慣例性地出現一批比較兩者的文章或評論,比如“有想象力的民族敢於讓孩子去思考”“有一種差距叫思想”“法國會考令中國人感到羞愧”“沒有思想的民族沒有創造力”什麼的。法國會考和中國高考有相似的地方,但不同遠大於相同。[全文]
-
接觸了這麼多中國移民,如何看待“愛不愛國”
所以像“移民就是不愛國、既然聲稱愛國為什麼不回來”一類的問題,屬於“拿了熊掌就是討厭魚”的極端看法,大多數人沒那麼絕對,他們只是覺得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,舍魚而取熊掌也”。[全文]
-
馬克龍跟着美英打仗,國內的罷工者卻擺不平
一個飽受國民抗拒的領袖,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又會被認可和接受多少呢?新官上任三把火,年輕首腦固然給沉悶守舊的制度帶來了新活力,但放火的人總要能控制火情才行;有本事放火、沒本事治火的結果,要麼是火卷山林,一片灰燼,要麼是有頭無尾,火盡政息。[全文]
-
馬克龍內政受困,國際舞台刷聲望
馬克龍上任以來,創下了希拉剋以來新任總統民意跌落的紀錄。他後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,開展多邊外交,頻頻出現在國際舞台上,使得法國人看到了法國在大國政治上指點風雲的身影,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,又成為以後民意反彈的基礎。[全文]